当前位置:首页>>女人>>女性保健

朱家伟:为昭通超常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例如,如果你很尊敬老师的话,你也不会跟他勾肩搭背,讲话也是有距离的。

《大司乐》是周代官方的乐教理论教材,是周天子历代乐官的乐教理论总结,后被孔子采用,从《大司乐》并未强调君臣父子的情况来看,也许该篇最终成篇于西周时代或者春秋早中期。春秋战国文献一般称西周三百年为周,大汉至今则一般称西周、春秋、战国八百年为周。

朱家伟:为昭通超常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周乐(乐),就是周代官方采用的九代古乐,但也包括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的新乐【16】。三,孔子弟子子夏认为郑声是亡国之音。乐教,就是官方熏陶君子,使之养成端正持中的人格,将来为官能够公道公正、治国富民的音乐教育活动。战国初期,中国最终完成了世俗化进程,中华文明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伟大世俗文明,宗教鬼神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再有什么重要的政治地位,国家治理完全实行世俗政治。39周代外交场合必有乐舞,谓之观乐,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出使鲁国观周乐。

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一是先王之乐,即九代先王的治国之乐,具体曲目,传世文献均有记载【10】,这就把先王时代那些无关治国的民间俗乐排除了。中国历史的这一千年巨变,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最近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方向,其中有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学术界至今还很少触及。而郑声虽然也是周乐,但是过分细腻、过分抒发儿女之情,抒情又不节制,不符合绝大部分周乐端正典雅的要求。

孔子在鲁国孟孙氏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私立国学,除了学制较短、没有传授小学类课程【31】以外,其余六艺课程均与官方国学完全相同,那么周代乐教理论教材就是传世《大司乐》。九代乐教作品,五帝时代著名者有黄帝祭祀云神的《云门》、尧帝祭祀主管五谷的星座以求人间五谷丰登的《咸池》(《大咸》)、舜帝祭祀鸟神以求天下祥和的《箫韶》等。《大司乐》原文太长,下面根据其先总论再分论的写作思路,只引用其总论部分:大司乐掌成均32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九代官方的乐教实践概况大致如上。

这在周代是君子的常识,与现代考古学成果完全相符,也与现代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学说完全相符。此类案例,《左传》甚多,恕不一一抄录。

朱家伟:为昭通超常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周代天王举办国学(类似大学),诸侯举办乡学(中学),卿大夫举办家学(小学),均有乐官教育子弟。所以从时代上讲,古乐与新乐,九代与后九代,均在春秋时代有所重叠。秦朝国家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郡县,大汉至清朝国家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郡县和封建,今日中国之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郡县和自治区特区等。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即可推知,四国新乐不仅四国采用,华夏列国无不采用。

夏商周三代的乐教作品,除了继续使用五帝时代的古乐之外,夏代赞美大禹治水的《大夏》、商代称颂商汤伐桀的《大濩》、周代赞美武王伐纣的《大武》【21】,都是官方大名鼎鼎的道德教化、熏陶君子、治国理政的音乐作品。刘师培主要根据传世文献推断乐教起源,他以为只要是音乐教育就是乐教[4]。其一,乐教为五帝时代通例。随之而来的是,九代政教合一的神道王道治国经典也随之完全丧失了国家治理经典工具的权威地位。

可见周代国学教育不仅学习《舜典》《大司乐》之类乐教理论,而且十分注重乐教实践。46荒:亦过分无节制之义,犹淫。

朱家伟:为昭通超常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上述乐教作品很可能大都是组诗组歌。但是乐教并非泛指所有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只是治国活动之一,自然与剩余财富的出现、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同步。

周乐为周代主要用来治国理政的官方音乐,春秋时代在郑、卫、宋、齐四国出现了重视日常生活、吸收民乐元素、乐教愉情并重、抒情很少节制的新倾向,明显成为古乐的异类,故被称为新乐,并招致严厉批评。其二,九代乐教理论是九代神道王道治国理论之一,战国时代即被摧毁,汉至清朝虽将《乐》长期纳入经部,实际上乐教实践和理论很可能均落空。歌词讲述先王故事,周史称之为先王陈迹,就是书教(当然还有其他历史教育如传世《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也是书教,远古口传史亦称《书》,今说书仍然保存了这一古意);先王兼行神道王道,公道公正,治国富民,合理获取私利,后世君子必须效仿,就是礼教。49当时君子称晋侯主晋祀鲁侯主鲁祀齐侯主齐祀,以此类推。48中国最早的统一时代应为西周时代,周公开始实际统一天下,其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封建,封建之国包括周家兄弟之国、文明氏族之国、蛮夷戎狄之国三类方国,三者均承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也就是说,西周时代,连蛮夷戎狄都是周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代既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国已不国,《乐经》教条自然对君子失去了约束力,音乐固有的愉悦身心的文化娱乐作用便开始被重视。

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二是治世之音德音,说明春秋战国君子认为,与春秋战国乱世相对而言,先王时代实行裕民政治、仁德政治,君子获取私利亦公道公正,故天下大治。

11可能指父系时代早期残存的许多礼俗,周汉君子难以理解。35国子:国家贵族子弟,候任官员。

但最近读到王齐洲先生刚发表的《〈周礼·大司乐〉即〈乐经〉辨》,王先生考证《大司乐》乃孔子所亲传,孔子去世,弟子子夏辅佐魏文侯时,将其带到魏国,历经曲折,终于传世。讽诵:劝谏国君尽为君之礼。

周代不仅传授乐教理论,更传授乐教作品,《论语》记载子路曾在孔子门口练习奏乐,子游主政鲁国武城时经常演奏音乐作品以教育当地人民,《左传》记录了春秋列国君子大量的乐教实践史料,据《襄公二十九年》记载,连南蛮吴公子季札都十分熟悉周乐作品。孔子郑声淫说主要体现了九代乐教理论和审美习惯,战国至今后九代学者每每证成之,却与春秋战国官方乐教实践和理论,或部分脱节,或完全脱节,也与大汉至今的音乐(包括官方和民间)实践和理论部分脱节。夏商周贵族为了显示各自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可能基本改用青铜乐器,最近百年不断出土的编钟就可以佐证。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

五帝三代乐教与诗教书教礼教混在一起,周末春秋之交开始细分为诗、书、礼、乐四教,春秋末期增加易、春秋为六教,延续至清朝,最近几十年诗书礼乐四教重新混合。师茷、师慧:郑国的两位乐师,师指乐师,一位名茷,一位名慧。

其四,熏陶治国君子,使之养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健全人格和中庸治国的行事习惯。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与此完全相同的现象,也发生在魏文侯的子孙梁(魏)惠王身上。

周人本是西北羌戎,比起东夷南蛮来,羌戎原本较少鬼神信仰,加上东夷殷商重鬼神轻苍生而灭国,故周人治国整体上更加较少依赖鬼神,但是仍然不足以改变西周春秋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人神混杂、国家治理实行政教合一的基本特点。王齐洲:《〈周礼·大司乐〉即〈乐经〉辨》,《南开学报》2023年第1期,第178—191页。

胄子即祭司酋长之子,王国时代指帝王诸侯之子,帝国时代指帝王诸侯郡守卿大夫之子,总之都是未来的治国者。2周公摄政时在鲁国汶阳之田上建设的明堂还是庙堂、朝堂、礼堂、学堂的混合建筑,具有政教合一的多种功能。周公摄政,功劳无比伟大,故鲁国在祭祀周公太庙时可以采用。孔子认为周乐是君子为邦即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造福万民的重要经典性工具之一,不可小视。

只是西周灭亡,蛮夷戎狄遂自外于华夏,故春秋时代周天子仅称兄弟亲戚之国即前两类方国为华夏,经春秋战国五百年,蛮夷戎狄又大多重新融入华夏而已。但西周春秋对五帝时代早中期先王不雅训遗迹的剔除并不彻底,而且本经经文所引先王之乐上至黄帝时代之《云门》《大卷》,故应纠正历代经师的错误说法,将《大司乐》视作对整个九代乐教理论的总结。

中国所有古代文献在论及君子品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时,均要求君子甲而乙,丙而丁甲而不甲,乙而不乙,如同下文引用的《舜典》经文那样,其实就是要求君子端正持中,务除偏执,按照先王常道,公正做人,公道治国,公平分配,如此则国家安宁,天下大治矣,这就是孔子及其徒子徒孙常说的中庸。27《左传》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案例,《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国公卿季孙氏也用天子礼乐八佾。

所以《韩非子》所讲的这个故事未必是真实的。魏文侯询问子夏,为什么自己只喜欢郑声等新乐,而不喜欢先代圣王的古乐。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推荐排行

  • 北京市开展2024年积分落户申报工作
  • 《火热军营 精彩人生》
  • 于建勋:一季度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 廖凡:2018年的中国自由贸易港法治